你印象中的“Made in China”用什么樣的形容詞最貼切?是廉價的小商品?還是一次糟糕的購物體驗?中國人口眾多帶來的紅利之一,就是“中國制造”,但它并不是一個值得我們驕傲的褒義詞?,F在,中國政府提出來“中國制造2025”的規劃,將徹底改變這一詞匯的屬性。下面我們就來解讀一下中國制造2025的詳細情況。
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在2013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率先提出了“工業4.0”概念,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掀起了一股“工業4.0”熱潮,而《中國制造2025》就是中國版的“工業4.0”規劃。規劃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已由國務院于2015年5月8日公布。規劃提出了中國制造強國建設三個十年的“三步走”戰略,是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從中國現階段的國情來分析,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須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歷史機遇,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求,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加強統籌規劃和前瞻部署,力爭通過三個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把我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制造業發展的制造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
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目標是: 立足國情,立足現實,力爭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
第一步:力爭用十年時間,邁入制造強國行列。
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創新能力大幅提升,重點領域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整體競爭力明顯增強,優勢行業形成全球創新引領能力,全面實現工業化。
第三步: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制造業主要領域具有創新引領能力和明顯競爭優勢,建成全球領先的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
我國正處于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中,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基礎。落實 “中國制造2025”,對于推動中國制造由大變強,使中國制造包含更多中國創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國裝備、依托中國品牌,促進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向中高端水平邁進,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要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10大領域,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推進智能制造、綠色制造。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提升制造業層次和核心競爭力。
隨著大數據、物聯網、智能終端、工業互聯、移動寬帶在制造業的應用,系統集成度越來越高、系統管控難度越來越大,智能制造2025的大幕已經逐漸拉開,我們應該利用自己在各自領域內的技術積累,結合國外先進的產品指標,多思考,多實踐,多創新,為國家的科技進步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以維視圖像為例,我們已率先研發制造出“工業4.0”及“中國制造2025”高校教學實訓仿真平臺,致力于從高校、高職教育階段提高全民技術水平,利用高校的科研創新實力,建立一個大家共同討論、合作研發、共同進步的平臺。